按前述方式和量加入微生物絮凝剂Lh,运行1天后,再次按照前述方式和量向其中加入微生物絮凝剂Lh。同时, 降低水力停留时间至Mh,稳定运行2d后,进一步提升红薯酒精废水COD值至15000mg/L, 稳定运行,降低水力停留时间至18h,待其稳定运行,出水COD的去除率稳定在90%时,观察厌氧反应器内厌氧颗粒污泥情况。经过分析,制备的厌氧颗粒污泥要以甲1烷八叠球菌类型为主,同时存在少量丝状菌与杆1菌,外观直径以2-3mm为主。
参考Richards模型进行产甲1烷量和反应器培养过程中出水COD建模,发现实验数据和模型数据对比偏差在0.50%±0.01%。真细菌1种群结构相对稳定,而古细菌1种群结构则发生了较明显变化,其中占优势的古细菌1种类逐渐减少,主要包括甲1烷微粒菌 (Methanocorp uscu l um)、甲1烷杆1菌(Methanobacterium)和甲1烷髦毛菌(Methanosaeta)等。
在生产规模的厌氧废水处理中,厌氧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和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培养出沉降性能好和产活性强的厌氧颗粒污泥。如果厌氧反应器内的污泥以松散的絮状体存在,则易出现污泥流失、有机负荷低、处理效果差等问题。成熟的厌氧颗粒污泥属于稀缺、生长慢、难培养、出厂价格高、运输费用大的商品。因而,研究厌氧颗粒污泥生产规模化培养技术,并解决工程应用的一些问题,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厌氧颗粒污泥公司的安徽浪迅于2025/1/7 16:28:59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anqing.mf1288.com/ahlangxun-2832439568.html